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9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以下简称“南京大会”)。此次论坛是继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以下简称“北京大会”)之后又一次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会议。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此密集的召开重量级的人工智能教育会议,究竟传达出一种什么信息呢?本文根据两次大会的重点内容,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近期发展的一些趋势做出以下解读。
北京大会主要围绕“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让两者共同赋能未来”的意义以及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统筹发展、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展开讨论。北京大会在最终形成的《北京共识》中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南京大会的主题是“AI·未来”。会议聚集了教育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教育专家、名校校长、众多的一线教师和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企业,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开。
从会议主题和参会嘉宾来看,北京大会范围更广阔,针对全球各国;内涵更深入,不仅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还包括大学、职业和社会教育;着眼点更高,指导政策制定、推动体系融合、构建教育体系;认识更全面,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相比之下,南京大会范围更聚焦,主要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展开;目标更实际,着眼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内容更细致,强调任务、组织和行动的具体困难和方法。南京大会成立了CAAI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工委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的,“指导并服务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智能化相关工作”的组织。
从会议内容来看,南京大会是北京大会指导思想在中小学领域内的具体深化和落实,是对《北京共识》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研究。根据南京大会嘉宾的发言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从实践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资源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地区之间,也体现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那么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性就是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与会嘉宾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建议:“平台、智能和生态”。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优质人工智能课程的共享平台。
南京大会上,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处长张珊珊认为,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不仅政府部门这样认为,教育一线的老师,如华南师大附中黄秉刚老师也提到,对于广大不具备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中小学校来说,当务之急是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和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关于这点,CAAI中小学工委会首届秘书长袁中果老师不仅认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CAAI工委会已经率先将人大附中的部分优质课程共享出来(网站平台见本文末的二维码)。袁中果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共享交流平台,正是CAAI中小学工委会的职责所在。
其次,“教育人工智能化”是解决“人工智能教育”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肖俊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人工智能”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人工智能教育”是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人工智能”是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改进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撑和核心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平台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本身也需要注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长成为一个“教育人工智能平台”。蓝舰信息刘春娥董事长也提出,“教育人工智能”一定能做到未来智慧课堂。所谓未来智慧课堂就是千人千面,个性化自适应的。大会嘉宾提出的这些观点,与北京大会提出的“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让两者共同赋能未来”理念不谋而合。
其三,我们需要形成一个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副校长杨连明提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的概念。他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由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构成。这点其实是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识。北京未来基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工委会副主任委员任思国也提出,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推动教育的变革,最终达到未来的教育。澳门劳工子弟学校董淑珍老师提出,只有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人工智能教育才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各个学校才能因地制宜,在专家的指导下,更“接地气”,完成更适合自己的课程。CAAI中小学工委会首届主任,北京市第十二中教育集团李有毅校长也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将会更加有效整合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更加广泛地凝结了全球合作伙伴,更加有力地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从参会嘉宾发表的演讲和讨论的内容来看,南京大会紧紧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实践中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最终,大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建、共享的智能平台并据此发展起一个全国范围内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总体来说,中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就是“平台、智能、生态”。
下面我们摘录了部分嘉宾有关“平台、智能和生态”的部分精彩内容。
CAAI中小学工委会主任李有毅:共建
共享 共创
今天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成立,我想应该是更加有效整合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更加广泛地凝结了全球合作伙伴,更加有力地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我们想今后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领导下,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共建好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共享优质的资源,共创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一些经验。而且能够共同地引荐社会人才和力量,共同地织下学校之间合作的网络,让我们中小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越办越好。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处长张珊珊:融合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我们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连明: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人大附中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打造了人工智能的大课堂,开设相关课程超过20门。2018年成立了全国基础教育阶段首个人工智能实验班,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10月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活动,初步构建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工委会秘书长、人大附中袁中果:向全国征集优秀教学案例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给全国的中小学教师
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会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领导下,在李有毅主任和各位副主任的直接指导下,团结各位委员和会员,共同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和教育智能化发展。目前,工委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已经共享了一些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学案例,后面我们会面向全国征集优秀教学案例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给全国的中小学教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肖俊:“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人工智能”是两个不同又相互紧密关联的概念。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可以从人工智能+开始,以提升信息素养为基础。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以感受和体验为主,这个相对来说更重要一点。你要说编程,他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学是很快的,并不是一定要在中小学这个阶段,但是他可以感受和体验。人工智能是一个感受+体验更好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在这方面,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多一些科普开放日等活动,来做一些辅助。
澳门劳工子弟学校董淑珍:接地气
我觉得课程要多元化,有的时候它有一个大纲,但是做大纲的很多是专家,专家就是学者,有的时候他们要求的理论比较高,能够再接地气一点,比如说现在人工智能,我们看到很多书都是理论性的很多,老师如果按书去教学生很难接受。应该有一个方向,让学校能够自主做一些课程会更好。
蓝舰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娥:人工智能带来个性化教育
我在想我们K12一定能做到未来智慧课堂的,所谓未来智慧课堂就是千人千面,个性化自适应的。因为孩子没有必要天天在一个大教室里,但是老师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一定是植入学习方法,教思想观念、世界观和做人,这些非常重要。机器是教孩子干吗?就是教他知识点、结构,精准做作业,没有必要大家都做一样的作业了。
华南师大附中心与通用技术教研组组长黄秉刚:资源支持和交流平台
我想这个要求也是代表很多中小学老师的心声,就是希望能够给我们中小学老师更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不仅仅说我有资源,还得让这些老师有一个比较好的交流平台。
北京未来基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任思国:社会共同推动
第一个是定位问题;第二个是师资问题,人才问题;第三个是课程问题。当然这里面我觉得第一是跟我们目前所有从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者,包含我们产业的提出了要求。第二个,对中小学工作委员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三个,作为产业,作为外围的力量,像教育部提的一样,已经开始扭转这样的方向,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推动我们内部的变动或者叫变化,最终达到未来的教育。我们今天组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下面的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一线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帮助我们产业领域的这么多有情怀的企业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像前两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达成的一个共识一样,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教育是不可逆转的。
CAAI中小学工委会共享平台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CAAI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分享交流平台是为落实《北京共识》要求,面向全国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创立的优质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交流的开放平台。
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入!
2019年06月04日 于上海
版权作品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