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候、地铁时候,可能一个陌生号码呼进来:买房吗?贷款吗?这边是XX培训机构……
骚扰电话会让人不胜其烦,新华社记者报道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揭露用户频频被骚扰背后的产业链内幕。而在报道最后,将企业在百度的广告模式也理解为“信息贩卖”。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知乎网友就明确提出,用春秋笔法将(广告)模式说成出卖个人信息,是记者为了搞个大新闻,没有经过认真调查就发出了新闻。
知乎网友实践证明,商业行为的“合作”并非“贩卖”信息
记者在报道中提到,佯装成一家少儿培训机构和百度方面探讨合作。而这种商业行为“合作”似乎也被记者理解成了信息贩卖。
知乎网友动手实践:比如搜索少儿英语培训,在百度结果页会标注“广告”字样。进入页面后家长根据需要主动填写个人信息。
该网友提到,在页面右侧有输入孩子和家长手机号的地方。而结合新华社的报道,猜测家长应该是在类似的广告页面填写的信息。
在这种场景下,实际上是用户希望从企业获取相关服务,比如给孩子做培训补习。是用户在知情情况下主动向企业提供的信息,用户享有明确的知情权的。该知乎网友举例,前期在买车期间就主动到丰田官网填写信息,以便对方联系他。
不管是线下的发传单,还是网上的合作广告,其实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想要获得新用户的营销投入。比如微信朋友圈广告、电商平台都是同理,企业花钱发布广告,用户觉得需要情况下填写自己的信息,让企业联系对方,都是知最基本的商业行为。
正如同这名知乎网友提到,这只是一个商业模式,只要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本身无可厚非,就像房产中介发传单按成交价收手续费一样。用户主动提交信息,算不上个人信息的贩卖。
错误理解“贩卖”边界,百度因记者糊涂报道含冤
互联网全面渗透用户生活的当下,外卖、旅游、社交、学习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操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用户想要点一份外卖,那么个人的姓名、电话、住宅地址都需要同步上传到平台上,这是平台经过用户同意之后的信息收集。
何为隐私泄露?是在用户不知情情况下,非法个人或者企业窃取用户信息,并做违法之用。
何为隐私贩卖?是在用户不知情情况下,非法个人或者企业将用户信息给到其他方,并且从中获取收益。
新华社报道中提到部分商家会非法使用软件收集用户信息情况。百度这个也做了回应: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属于法律禁止行为,百度坚决抵制这种行为,也绝不会开展此类业务。
诚然,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应该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面对明确贩卖个人隐私黑产更要严厉打击。但是,企业商业逻辑和隐私贩卖并非同一性质,不应一锅端的盖棺定论是“贩卖”而予以谴责。
记者报道初衷可能在于揭露骚扰电话产业链,而在撰文中因错误理解“贩卖”边界,将企业的商业行为理解成企业信息贩卖。要知道,记者不是个人账号,而是权威媒体的新闻客观报道,更应还原于公众事件真相。
错误理解广告模式和信息贩卖的边界糊涂报道,不仅因为错误信息让企业含冤,更可能引导更多用户的傻傻看不清真相。
2019年08月10日 于上海
版权作品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